主题: 一种必须与豆腐合作的熏腊味

  • xshabc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12871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5/2/10 9:19:07
  • 来自:湖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隆回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湖南有一种全国独有的熏腊食品,猪血丸子,它主要产自邵阳,又称宝庆猪血丸子。这体现了食物和地域的隐秘关联。邵阳哪里的猪血丸子最好?我问了几个专家,被提到最多的是邵东佘田桥,因为佘田桥的豆腐很有名。这种黑黑的食物外表看不出原材料,知道的人会告诉你,主要是由豆腐、猪血、五花肉和一些作料做成的。

    就蒸水流过佘田桥镇上一段豆腐好吃,上游或下游都不行

    先说佘田桥的豆腐。

    2013年1月24日下午,佘田桥镇上“长安饭店”刚办完一场酒席。过去酒席是不上豆腐的,现在也上。“吃豆腐”在当地指某家有人去世吃饭。过去豆腐多用在道观、寺庙,据说猪血丸子就是寺庙里的僧人发明的,为了长时间保存豆腐,并不添加猪血和五花肉,后来流传到民间改了做法。当地道观多,唐朝出过一个道教名人申泰芝,被唐玄宗封为“国师”。现在道观、寺庙里还有人手工做豆腐,住户家里也做,但还是到老的豆腐作坊买方便。

    申树声家的豆腐就很有名。他家位于佘田桥半边街,就在蒸水河边,靠老码头岸上修了一排房子,街名由此而来,上世纪30年代建的木房和石板路仍在,街口店门前竖有卖石膏的牌子。街上原来有10多家豆腐作坊,现在只剩下三四家,门多半还是关着的。据说豆腐作坊原集中在斜对面的老街,清末民初时才转移过来。

    申树声78岁,他请的工人曾飞武在家中小楼前大约20平米的棚子里,将一种电动机器放进大铁桶,发出震耳声响。桶里是豆浆,过一会儿升了上来。其间要往里加石膏,视豆腐老嫩决定石膏多少,嫩的豆腐加石膏少,做成水豆腐,老的加石膏多,做成放在旁边架子上的老豆腐,这些豆腐是用来做“炸豆腐”的。“炸豆腐”和油豆腐略同,但外形是小四方块,里面实些,后来我们在当地餐馆里看到过这种豆腐。

    “过去卖豆腐用秤称,按斤算,现在算一块多少钱”,以前申树声家做豆腐用手工,使用机器才10几年,申认为还是手工做的豆腐嫩滑。申的父母也是做豆腐的,岳母在河对岸也做豆腐。

    以前做豆腐是用蒸水河里的水,现在河水被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,用的是水库的水。过去有一种说法,就蒸水流过佘田桥镇上一段豆腐好吃,上游或下游都不行。现在没人追究这些了,但通常认为,佘田桥的豆腐还是好吃的。

    衡阳老师每次回家,都要在佘田桥下车,吃一顿豆腐

    蒸水发源于邵东山区,在佘田桥上游一带汇流成河,在衡阳流入湘江。邵东多山,就佘田桥一带的蒸水两岸农业发达一些,历史上,是邵东的鱼米之乡、富庶之地。而整个邵东县,地少人多,当地人不得已只有外出谋生,以经商闻名全国。相比之下,邵东山区居民生活艰苦,常年为果腹而奔走,最常吃的菜是杂菜(一种用南瓜皮、冬瓜皮、长豆角、茄子等蔬菜杂料腌制的酸菜)。

    邵东的美食——如果说有美食的话,也荟萃于佘田桥一地。佘田桥镇文联主席刘陆武给我们举的一个例子是,上世纪80年代,邵东县政府开会,常来佘田桥,“只有这里还有点吃的。”

    当年开豆腐作坊,同时开饭店和旅馆的申树声回忆,当时邵东县政府的一般会议,吃住都是在他家,“一天30桌,每桌8个菜”,“发通知在这个旅社报到”。主要是吃豆腐。当地形容城镇居民日子过得好的话就是“每天搞点水豆腐吃”。佘田桥人曾砚耕读书时的老师是衡阳人,每次回家,都要在佘田桥下车,吃一顿豆腐。

    当地还有豆腐席,一桌十个菜全是豆腐,有水豆腐、炸豆腐、红烧豆腐、豆腐干、猪血丸子、豆腐丸子、豆腐辣子、豆腐渣、霉豆腐、豆腐脑……其中一种泥鳅钻豆腐的菜,在当地厨师谭志岩看来非常难做。

    佘田桥到县城20多公里,通班车后,做的豆腐可以送到县城,每天早上,可以听到叫卖佘田桥豆腐的声音,那是蒸水还清澈见底的时候。

    如果天晴,随意可碰到住户把做好的猪血丸子拿出来晒

    也因为佘田桥的豆腐好吃,做的猪血丸子就有了优势。

    我们到邵东那天是阴天,刚下过小雨,据说如果天晴,随意可碰到住户把做好的猪血丸子拿出来晒。做猪血丸子都是杀猪时用新鲜猪血和豆腐来做,因此不容易碰上。

    在52岁的申平华家,我们看到做好的猪血丸子,放在竹篓里,只有两三斤。20多天前,申家杀了一头猪,他就用新鲜猪血混合捏碎的豆腐,加上五花肉,还有花椒、肉桂、五香粉等调料,猪血将这些东西黏合在一起,捏成拳头大小的丸子。

    “猪肉只放一点点,不多”,申平华说,以前放的五花肉更少,用火熏烤“一天一夜”,“晒三五天”,就变成了竹篓里的黑色丸子。

    他家的猪血丸子和腊肉一起熏,腊肉还挂在晾衣架上,最近阴雨连绵,要多吹几天。申平华说,猪血丸子一般冬天做,吃到二三月间就没有了,如果天热还没吃完,要放在冰箱里,以免发霉。

    据刘陆武介绍,过去猪血丸子、腊肉只是在酒席前上的“碟子菜”。猪血丸子一般作小吃,切片放在盘子里,招待来家里的客人。

    老家在邵东县山区的叶胜武记得,每年冬天到“杀年猪”时,妈妈就会向当地屠夫提前预订好猪血,做猪血丸子。叶说,一头猪有很多猪血,一般不会让一家人一次性拿来做猪血丸子,也没有那么多豆腐可以配和,而是分给各户人家各做一点,如果是邻里,给猪血通常是不要钱的。

    叶记得那时经常有一个人在他家门前的老屋杀牛,“几乎半个月杀一头”,于是经常买牛肉吃,吃不完就用来熏腊牛肉,也很好吃。叶胜武现在在邻县一乡镇政府上班,他的家已搬到邵东县城,很少做猪血丸子和杂菜,但他仍然“最喜欢吃猪血丸子、杂菜,还有炸豆腐”。

    尽管猪血丸子因为佘田桥的豆腐最有名,却不只佘田桥有,而是遍布整个邵阳地区。邵东县文联主席唐之平说,邵阳西部山区,像武冈、绥宁、隆回等地,也有好吃的猪血丸子。隆回县党史办原主任、在《湘食》一书里写过猪血丸子的刘梅声说,隆回的猪血丸子,南部不如北部,小沙江、司门前的最好吃,这些地方在雪峰山一带。这是因为猪血丸子不光要豆腐好,还要熏得好,说到底它是一种熏腊食品,而熏腊的条件平地不如山区,经常被烤火的柴火熏着的猪血丸子当然好。

    猪血丸子几乎以在农户家里分散加工为主,只在武冈有几家大型加工厂,但就像浏阳豆豉和火焙鱼一样,简单包装不起眼的那种却有着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味道。

    链接

    熏腊的顶级模式:腊味合蒸

    湖南的腊肉流传到后来,有一道经典的菜,叫“腊味合蒸”,算是呈现一省熏腊食品的代表。腊味合蒸通常由腊猪肉、腊鸡、腊鸭、腊肠、腊鱼组成。

    我们在申平华家门口,还看到挂着的腊肉,当地制作腊肉的方法和长沙、湘西都略有不同,用盐腌后,先在屋外挂几天,然后再用烟熏。

    在当地的“长安饭店”吃了厨师谭志岩做的腊味合蒸,和通常吃的那道湘菜名菜腊味合蒸不一样,有当地特色,由腊肉、腊鱼、猪血丸子组成。

    我们在“长安饭店”的储藏室看到半箱干“鲜子鱼”,约五寸长,中等大小,炒菜时切成一段一段的,吃起来背脊上的肉“一丝一丝的”。

    厨师谭志岩介绍,别的地方腊味合蒸中的腊鱼一般用草鱼做,包括邵东县的其它地方也是这样,只有佘田桥用当地特有的干“鲜子鱼”做。干“鲜子鱼”生长在山塘里,冬天放水清库,会放掉一些鱼,鱼通过熏烤,烘干,做成“干鲜子”。

    只有冬季才能经常吃到这种鱼,因此用这种鱼做的菜具有一定季节性,如果是夏秋季节,既很少有猪血丸子,也很难找到干“鲜子鱼”,就很难吃到腊味合蒸。在佘田桥,腊味合蒸也是一道季节性很强的菜。

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